lightroom 发表于 2013-5-23 19:20:06

中华三祖堂(眼睛和相机的差别)

人类的视觉系统在不同的光量下能自动调整适应,这个效果称为场景适应(locale adaptation)。所以面对具有高动态范围的场景时,当我们的注意力从深色阴影跳跃到明亮的高光的时候,视觉系统会进行快速调整,可以看清楚内容的每一个细节。而相机却不能以完全令人满意的方式来模仿我们视觉系统对亮度的感受,只能忠实记录景物的明暗。因为传感器对于光线的反应是线性的,这意味着它生成的电荷与接收的光线量完全成正比,拍摄高动态范围的场景时明亮的高光和深色的阴影细节会非常突兀地消失。

这就是为什么在拍摄搞动态范围的场景时,我们的照片和眼睛的感觉相差很远的原因。
尤其如上图:被摄场景动态范围很大。
使用相机2EV,0, -2EV包围曝光后,堂外还是曝光过度。如果7张包围曝光无疑会增加很大工作量,只有补拍一张堂外的环境,已备后期合成。如下图:



经过调整后的直方图就舒服多了。

480
    中华三祖堂内,12根高耸的立柱,支撑着巨大木结构屋顶,拓展开780平方米的肃穆空间。古朴、逼真,高5.5米、宽4米的黄帝、炎帝、蚩尤的塑像,正襟危坐在祭堂内,气宇轩昂。三尊塑像各得其所。黄帝居中而坐,略高其他,双目凝视前方,庄重、安详。炎帝居右侧,身披稼禾,左手抬起,双目沉思。蚩尤右手叉腰,左手握拳,身着兽皮,双目圆睁。三祖堂西侧,建有一座碑亭,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新加坡籍华人周颖南为三祖堂建设捐款100万元人民币的功德颂。三祖堂东侧,立着“港土归根碑”和三棵归根松。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吉林省三位青年,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千里迢迢奔赴香港采集泥土,在三祖堂东侧,用他们从香港采回的泥土,栽植了三棵回归松,在回归松前矗立起一块高达1997厘米的花岗石“港土归根碑”。现在,三棵苍郁葱茏的松树和三祖堂成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

guonaldo 发表于 2013-5-26 15:28:20

好帖!对于小区域的高光,这么拍的确效率好质量高。大范围高光又如何高效制作呢?

guonaldo 发表于 2013-5-26 15:30:48

矩阵拍摄又如何应对极大光比的拍摄环境?因为高光区域已经超出一张片子的范围了。

虾米碗糕! 发表于 2013-5-26 15:42:04

近期一直没时间拍,也有想过这样尝试一下,没想到楼主帮我验证了其可行性~{:soso_e179:}

牧野秋风 发表于 2013-5-27 10:54:42

这个办法好,拍的也漂亮。

众诚外拓张冬 发表于 2016-12-7 15:54:14

作者是我市最棒的全景老师

15339168322 发表于 2017-7-12 17:19:19

拍的真好

jyj51780 发表于 2017-8-7 18:21:55

谢谢 这真是个好办法{:6_19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三祖堂(眼睛和相机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