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景深用到极致

[复制链接]
查看54031 | 回复35 | 2013-7-22 14: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联横合纵 于 2015-3-10 13:27 编辑 ' o2 g/ l& L5 n0 h$ W/ X, L" N* z
; J3 ^# C6 U1 K# i% K
http://www.gzcamera.net/swf/ou3.swf. O+ F$ N: R4 X
联横合纵 | 2013-7-22 14: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横合纵 于 2013-7-22 15:39 编辑 " l" G( P  |; K  X  {  c/ m0 _

3 \3 D1 c0 Q+ W8 l$ |3 U在罗马大道的西班牙广场,我既要拍上那满载历史的门墙,又要拍上远处赫本靠着吃雪糕的圆柱,从0.6米到无限远我都要清晰。
) `, {5 P2 L; `西班牙大使馆门前不许停留,我趁着门卫转身谈话的机会,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拍完这一组相。
联横合纵 | 2013-7-22 14: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横合纵 于 2013-7-22 18:38 编辑
4 o- ?( D7 U! _! B, N% U! ^
* V8 @- O. w/ S2 c% x$ b有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几年功。”,拍全景绝无侥幸,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有多少能耐,相片示人自会展现无遗。谋定而动的我已成竹在胸,为练就这般拍摄高清晰度、大景深的能力,之前我没少费功夫。
联横合纵 | 2013-7-22 14: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横合纵 于 2013-7-22 22:16 编辑 9 ^' z2 Y; U& s5 y

: L2 e$ N/ d9 K' o9 K这一张全景在我拍摄后的这三年里,我经常用于给我那些摄影友看,对于他们认为全景不过粗制滥造,只是鱼眼镜拍的模糊图像的偏见,都会是一次观点的纠正。像这只有区区只及一张jpg相大小6.8M的SWF文件,却能高凊晰记录下罗马大道的全方位大量信息,全景的魅力尽在不言中。+ m! }& y" V7 ^/ `- _0 o$ U# J
iseeu | 2013-7-22 17: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3分钟,功力深厚才能做到如此漂亮
老汉姆 | 2013-7-22 22: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横合纵 发表于 2013-7-22 14:47
! Q: Z( K. m5 S, c0 x8 t这一张全景在我拍摄后的这三年里,我经常用于给我那些摄影友看,对于他们认为全景不过粗制滥造,只是鱼眼镜 ...
3 ^% n3 o2 M1 }7 e
老师说说这个景深是如何控制的吧!  ^9 D- O, C$ |/ Q( d' w
我理解这里暗部是需要大光圈的(为了保证一定的快门速度),大光圈景深就会小,如果做到既要保证暗部光圈,又能达到所见之处都能在清晰范围之内呢?3 r0 ~6 y7 U5 I* H5 Q5 n# @8 s
是超焦距?还是您有啥诀窍?这个我最想知道了,呵呵
guonaldo | 2013-7-22 23:24: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估算超焦距,如果不行,分区对焦,而后景深叠加? 我只想到这个办法
联横合纵 | 2013-7-23 00: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看“地道战”,高传宝搞了本书看看,心窍骤然开朗,那时便知一条道理,不可只从战争中学战争。潜下心多看几本书,有如磨刀不误砍柴工,知识越多,手段越多。
联横合纵 | 2013-7-23 10: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横合纵 于 2013-7-23 10:22 编辑 - q" q! o. }; \% ]3 q; U

& g8 y0 C" e+ n时间紧,根本不可能有多余动作,拍摄一气呵成。
' I; X" r' A8 r+ Y7 U( U7 M! }6 m. ? 无.jpg

点评

我来猜猜联版这组照片的拍摄参数: ISO400 光圈11 曝光速度1/160秒 白平衡5000K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24 12:23 PM
联横合纵 | 2013-7-23 10: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无包围曝光又无伪HDR处理,高对比度的环境,最考正确测曝光。
guonaldo | 2013-7-23 18: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想了下。先测光,地面以及周围街道使用自动对焦,天空部分直接切换到手动对焦。相信松下的对焦实力。
8 A$ l' Z- u5 |8 W0 T0 q另外从分段图上看,联版也并非一定按照1+8+12+8+1 来做。技巧运用十分娴熟,有人机合一的境界。
联横合纵 | 2013-7-23 20: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度头只是小学生所要依赖之物,实战中必须因势而谋,古板的拍法是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的,标志点的接力和重点景物的一图包揽是分度的考虑依据。
联横合纵 | 2013-7-23 20: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汉姆 发表于 2013-7-22 22:58
. X( V/ v" [/ q2 e3 {1 c* r老师说说这个景深是如何控制的吧!4 {  j6 V2 J+ m/ G9 s& o! }
我理解这里暗部是需要大光圈的(为了保证一定的快门速度),大光圈景深 ...

% c: u$ t% w( f2 a7 W为什么暗部须大光圈?很多人只会知高ISO会增加噪点,而事实上绝太多数人,并未花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高ISO噪点控制方法,老汉姆朋友可知一二?
guonaldo | 2013-7-23 20: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联横合纵 发表于 2013-7-23 20:44 . h! E* J6 \8 _, _5 I
为什么暗部须大光圈?很多人只会知高ISO会增加噪点,而事实上绝太多数人,并未花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高ISO ...
, U6 V6 d4 X* R7 e2 }: @2 r
结合现场环境用尽量低的ISO,开启机内降噪,后期在软件(Lr或Silkypix)中适度权衡降噪与锐化。
虾米碗糕! | 2013-7-24 10: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膜拜 不知当时iso开了多少~ 清晰度还这么不错
hkaxiong | 2013-7-24 13: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老汉姆 | 2013-7-25 16: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汉姆 于 2013-7-25 16:18 编辑 # Z0 j+ t% F5 {0 P) W
联横合纵 发表于 2013-7-23 20:44
/ [) I7 s& U( d* g  q4 k, Q为什么暗部须大光圈?很多人只会知高ISO会增加噪点,而事实上绝太多数人,并未花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高ISO ...
7 C2 O4 k( n. M6 p/ d1 n
/ X7 J3 C' s2 R' A3 V7 r6 T
联版很抱歉回答您的问题迟了!我这里有时好几天上不了论坛,具体原因是啥我也搞不明白。但有时就很容易的上来了。鱼版让我去问我当地的网络供应商,我也没问。哈哈哈) A  Z- I7 _- @3 s8 Z0 d5 Z
增加iso的问题我倒是明白,但是我现在用的650d真的不敢用高iso。现在都是100暗部的噪点都很多,在Lr里调整可以降噪,但是出来的片子清晰度也就差很多,甚至有的地方细节根本就没有了,只有缩小才清晰一些。可能是我LR调整的不到位吧。
wklhslamdunk | 2013-7-25 20: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做的话,会用F12以上的光圈,配合1/60以下的快门,对准中间偏暗一点的位置测光,. U( B* g. Y3 z( T7 `* p* g# v
后期天空和白色雕像等过亮地方降低曝光,暗部区域增加曝光,再用蒙版分区拼合
jwleuro | 2013-7-25 21: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动景 | 2013-7-26 09: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联横合纵 | 2014-4-12 02: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横合纵 于 2014-6-25 21:11 编辑 1 B4 o' I6 J, ^; \% K
) @  C4 n( D$ U0 {9 l! s- n
学过摄影理论的人都知道,相片要在平面里显出深度感,要遵循透视三原则,同一物,前景大,后景小。前景深,远景淡。前景清,远景模糊。在全景拍摄中,也要在一维平面里做出三维的虚拟视觉空间,透视三原则前两条的表现手法应该与普通相片相同,也是必须有远近景的大小对比的衬托和远近影调不同变化去表现空间,而对于前景清,远景模糊的表现手法,却是值得商搉的。因为随着全景图的转动,远近景交替转换,我们的视觉中心也会随动。在现实空间中,我们的眼球会随景物远近变化不停的调准焦距,眼看到那里,那里就清晰,这是平面相片与虚拟三维全景视觉的不同之处,所以我觉得全景图前后景物都清晰,更符合虚拟三维视觉效果。
& D, N& [6 @) ]* ~! A/ F3 q# A, j! N7 v) `$ }3 |4 j, [
http://www.swfcabin.com/swf-files/1403696230.swf0 S6 R8 g  m: n
从技术手段而言,全景图从离镜头的最近清晰点0.35M至无限远都清晰,也是可以做到的。上图全图无处不淸晰,深度感更强烈。: Q  m5 P6 ^4 S2 ^
联横合纵 | 2014-4-12 02: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横合纵 于 2014-6-25 21:33 编辑
) E9 z1 S4 S, R7 H9 F
: H0 R# p8 H7 }. p' d8 K0 S0 m! Bhttp://www.swfcabin.com/swf-files/1402208152.swf
# h' R* U0 K" o; e( N全景拍摄有360度足够的视觉宽度,部份角度拍有离镜头近的近景部份,就可以大大加强全图透视较果。
  H. [$ k9 f' k+ b. b
联横合纵 | 2014-6-25 20: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横合纵 于 2014-6-25 21:37 编辑
3 z" P& p4 v" t* m5 P" Y; Z" F7 j1 j( d' a* j( d
从设想到实验,再到熟练掌握,其实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旗帜飞扬 | 2014-6-25 21: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旗帜飞扬 于 2014-6-25 21:42 编辑 * u& m" P  ^# V$ _' Z5 G4 E$ Q* L: U
7 a1 ~+ N- g# _. f- v
凡事各有利有弊,怀念以前手动镜头那铭刻清晰的“超焦距”刻度 20130312114255413.jpg
4 q& x. n. \9 D! b
$ V6 M( J" v* u; l
联横合纵 | 2014-6-25 21: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动镜头调焦环扭尽头是无限远,自动调焦镜头调焦环的尽头留有马达缓冲,无限远并非在最后距离位置,有不少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拍全景手动调焦时看都不看就把镜头扭尽,便以为是对了无限远,结果可想而知。
美恒装饰123 | 2014-6-29 16: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顶一个  
popoman | 2014-7-6 0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把话说完么?老师,无限远既然手动不能扭到,怎么才能调到呢?
联横合纵 | 2014-7-6 23: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popoman 发表于 2014-7-6 01:12
" O7 u" i, y7 D3 P+ L; C能把话说完么?老师,无限远既然手动不能扭到,怎么才能调到呢?

; M6 w1 a' e5 y  E7 V7 I你理解错了,手动镜、自动镜都是可用手动扭到无限远的,无限远都在正对∞ 处。不同之处在于手动镜头扭到尽便是∞ 处,而自动镜头扭到尽是过了∞ 处。
popoman | 2014-7-8 22: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好的  理解了   谢谢老师
BH7NLJ | 2014-7-24 11: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H7NLJ 于 2014-7-24 12:12 编辑 # z3 m1 H' M4 d7 |- c% p' F- ~
9 z+ y$ E* s( Z
由于老花眼,没办法眼看对焦,多数时候用自动对焦,之后锁定。何况很多时候无法对焦,比如太暗,太急时。我通常把焦距对在3米左右,按18mm焦距计算,8的光圈下,1.5~无限远都会清晰,可是如果用10.5mm焦距,近景可以保障,远景还是糊的。而如果用11或13的光圈,可以改善一些远景的清晰度,但快门速度又得放慢,比较暗的场景人物极易糊,地片也容易糊。这是一对矛盾。5 x$ a; g5 S8 u$ b7 F
经过对矩阵亿像素拍摄的几次经历总结,所谓无限远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3公里以后完全可以算是无限远了,但这个无限远与10公里的无限远还是不同。理论上,16以后的光圈很容易做到最大景深,可是16的光圈成像质量实在太差,就算清晰了也没有价值。数码相机以13为限(我个人感觉),再小没有意义了。$ F' i: v  J1 E' C' l) `

" l, F) H8 |# ?/ H  b& k% R* E所以,不能一昧追求无限远(那是没止境的),首先要判断最远大概多少距离,再来定适合的无限远。这样才能综合最佳景深。
- _2 u/ Z/ E- K假如最远就是300米,没有必要去镜头上对无限远。也就可以放大一些光圈,加快一些速度。这种判断就得要无数的经验才能累积出来的,也就是联版说的,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6 v: E- a8 T" Z$ H  E6 i
: j) u+ I- v6 F5 f$ _% Z
BH7NLJ | 2014-7-24 12: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H7NLJ 于 2014-7-24 12:37 编辑
; N4 G/ S: X3 C* H& K& @' r
联横合纵 发表于 2013-7-23 10:08
! b1 R0 h4 L* d" C. t9 u$ i时间紧,根本不可能有多余动作,拍摄一气呵成。

! B1 {0 D7 Q4 r! @, ?3 V# W我来猜猜联版这组照片的拍摄参数:4 g$ Q2 l% ^, F% x2 Z2 W
ISO400,光圈11,曝光速度1/160秒,白平衡5000K,镜头焦距16mm(等效焦距24~26mm),超焦距2米。最近景深0.5米,最远景深150米。
! [6 q8 a% n9 S不知道有多少差距?
$ j! F7 {6 q6 B5 }& e% M- e/ L3 x5 R" Y' O* o8 n% a

0 x5 O* u* b1 P( e1 Q* \0 F# V: \. N8 O3 A) c1 I* Q8 D/ z
3 R: \8 U2 d( i! \
思雪 | 2014-7-26 09: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贴子长见识!
过把瘾 | 2014-8-3 22: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antonivision | 2015-3-19 17: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tonivision 于 2015-3-19 17:39 编辑 6 y0 a: l4 S2 e3 Y* L/ _

, {' E, d$ o9 v联版拍得实在精致,功夫不是一般。
4 d) j+ P" Y1 W  E' @6 j9 Y  @# y! ~( X  a' N
我的想法是:) G  Z6 k$ i8 q6 _

% T. h7 `1 ], C8 N* r1 F. k( L$ _. ]* 尽量不要用鱼眼或超广角拍摄全景。角度越广拍摄越是方便,接片也相对容易;在人流多、流动物体离镜头近时鱼眼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视角越是广,包括的近景和远景就越多,要远近都清晰的可能就越小。如果用普通的广角拍摄,相对视角小,同一画面中的主体就少。这时只要对准主体对焦,最后拼接的结果就容易做到全景中的各个主体均为清晰。
7 L% L5 T- s/ B# p2 T$ h$ h
* V' g9 S1 e8 f- G( z7 c' u4 a* 善用ISO和超焦距,尽量用F11左右的小光圈增加景深.
  o( _! y5 w" ~* B5 v( {" V
! I! E+ }$ V0 |( O0 `- n* 后期拼接精心用好蒙版,充分利用焦内的画面,不要简单地接受自动接缝。. v8 [" r. O  P& m/ k; g( I3 d

+ @1 z, ~- \0 g' X( f. e1 o
* f2 c$ m. ]- U9 Z( r# u
) g& j$ x3 j2 Y1 ^% j2 B& i. }
4 Y% s4 l  m% m. o7 G3 ?
小名不在 | 2015-9-19 0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圈用了14张  3组  绝对是35以后的镜头
豆腐圆 | 2015-11-5 1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