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村落——西递村(16 场景)

2012-2-5 04:55 PM| 发布者: 鱼眼龙| 查看: 17020| 评论: 0| 原作者: 徐建年(摄于2000年11月)| 来自: 原创

摘要:   西递村座落于黄山南麓,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至今已有960余年历史,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这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它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 ...
地点:黟县东南

  西递村座落于黄山南麓的黟县东南部,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它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流经村落,在村南汇聚。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后代。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西递村村内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西递的石、砖、木三雕,堪称西递三绝。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英文名称: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西递、宏村于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25)。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2012-02-10 重新编辑 李萌)

全景摄影:徐建年(2000年11月);作品像素:3000*1500



胡文光刺史牌坊 胡文光刺史牌坊矗立在西递村口。这座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是西递石雕艺术的代表。它通体为黟县黑色大理石,“胶州刺使”、“荆藩首相”的石刻大字高悬其上。两旁有盘龙鳌鱼浮雕,似触须颤动。檐下斗拱雕有圆形花翘,四根石柱上各有一个俯冲倒挂的石狮,威猛传神,造型生动。


马头墙“五岳朝天” 走进西递村,便会看到村内所有院落的规划、格调都有着统一的建筑风格。白色的粉墙为防止雨水侵蚀,配着黛青的鸳瓦、飞挑的檐角、高昂的兽脊斗拱。这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的独特韵味。马头墙最初只是封火山墙,后来却成为一种装饰,民间俗称为“五岳朝天”。


遗失的楹联 西递村的民居中随处可见的楹联是十分讲究的,使人从中感受到古徽州文化的氛围。这里的上联是“雨际护兰风中听竹”,下联遗失。村中传统古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三开间、内向的方形或长方形,其平面虽方整却不呆板,紧凑而不显局促,经过精心组合的空间格局统一而又变化灵活,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之用。


笃德堂内 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也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老房子多以天井为中心,四面高墙围护,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很少开窗,即使有也是在高处以四五十公分的小窗略作点缀,因此总给人一种幽暗迷离的感觉。据当地人讲,除了防盗之外,还有“暗室生财”的讲究。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旷古斋内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中大路街,首先参观的民居景点为“旷古斋”。旷古斋是一幢清末典型的徽派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幢清朝时期典型的徽派庭院式的私家宅院。斋内的砖、木、石三雕都基本保持原样,或许是受宅向风水及用地的局限,大门开在面街的边侧。正厅堂前摆放有西递古村落全景大沙盘,形象地再现了古村落的整个布局和山形地貌。


民居“居易”门前 村里的民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那白墙、青瓦古朴清幽,荡涤铅华;木雕、石雕、砖雕、竹雕工艺精湛。民宅庭院极有的特点:漏窗、花墙、绿荫,移步换景,加之厅堂天井的设置,空间处理和谐,通风、采光效果好,使建筑与大自然互为交融,与苏州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一种活泼的流动节奏美。


胡氏祠堂——追慕堂 1662年─1850年,西递村望族胡氏家族在经商、仕途上一帆风顺。西递在人口、经济和建设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家族的财力居江南巨富第六位。胡家在西递建有祠堂(追慕堂)和宅第数处。


追慕堂二进院 追慕堂位于大路街上,建于清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用以追思慕念胡氏先祖,使后人勿忘当年的李胡渊源。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


富丽堂皇的迪吉堂 西递村徽商泰斗胡贯三,与当朝宰相曹振镛是儿女亲家,同为清“乾嘉盛世”的显赫人物。为迎接曹来西递,胡家在村口兴建走马楼,村中建了这迪吉堂等建筑,以示其荣,以显其富。


枕石小筑“商”字门 在西递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种独特的商字门,从造型上看近一个“商”字,除七品以上的官员,任何一个穿堂入室的人,都要从“商”字底下过。这大约是想替生活在“商居四民之末”、“重农抑商”的封建时代的商人们出口恶气。


民居屋顶的“露台” 站在这农家的“露台”上,凝望远方苍翠的群山,环顾周围粉墙斑驳、乌瓦飞檐的民居和充满徽州文化韵律的马头墙,你会觉得,这西递村的设计者一定懂得中国画。在古香古色的民居建筑中,确曾融入了鲜明的中国画的布局和着色艺术。


皖南农家民俗画 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在这农家的屋顶上放眼望去,你会感到,那令人神往的“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与你近在咫尺;而过往生活中所有名与利的纷争都恍如隔世;你会沉醉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平和安宁与远离俗世的欢畅之中……


敬爱堂外院 步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中间有大型天井。下庭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着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举首环顾,对联楹柱,特别是梁檩音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似向游人宣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耀。


敬爱堂内院 敬爱堂上庭对面的门楼横梁上方,悬挂着一块3米见方的大牌匾,上方一个笔力遒劲、功夫深厚的大“孝”字。据说,此字系南宋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所书。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当是族长之位。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


敬爱堂 原是胡氏家族的一处祠堂。位于前边溪东岸,是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典型徽派砖木结构建筑,也是西递村现存最大的祠堂。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敬爱堂是祀拜祖先、教育后代、凝聚宗族和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于1992年重新修复,现被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大夫第”的绣楼 清代民居“大夫第”是朝列大夫胡文照的故居,在“大夫居”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胡文照给夫人、小姐歇凉观景用的。当地人现在以“抛彩球择婿”的古风,给游客送来喜兆。据说,中彩球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

10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