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全景摄影是转动拍摄的,既然是转动,一定有轴的概念,也就是说以哪里为轴来转动。& }/ u8 U+ Z1 ~4 g- \- m
全景摄影中,相机的转动,实际上应该以镜头的“节点”为轴。, Z- l1 r/ y3 y% Z- M; x" P
" }# v: G& Y/ _多层拍摄时,镜头有俯仰,所以除了纵轴水平转动,还要考虑横轴纵向转动。 K+ f( i* g. |9 L$ K
两周相交处,正是镜头节点应该处在的位置。
X, `4 g8 E, ^/ s& V调整节点两步法:: j9 c: a! j! t' p* f
1、左右居中(除了注意左右居中,也不要忽略镜头的上仰和下垂!)
# N0 W) ~% X; z) ?9 C2、前后调整(左右摆动观察远近参照物的位移,前后调整相机位置直至位移消除)0 R5 v8 j# v7 x) j5 r( O) m
/ h. f( @+ R! I' m @( R% j我们都知道云台的作用就是用来转动相机的,但是普通云台不是以镜头的节点为轴,在拍摄远景的情况下,拼接瑕疵并不显见。
+ @ z/ Q4 W+ f4 H5 ^0 k- l0 k6 l$ A但是当有近景的时候,由于转动镜头产生的节点位移,就会使拼接重叠部位的远近景物位置变化而无法拼接。% s3 _( r6 h1 C% }6 _* X
如果能够调整以镜头节点为轴,并且调整得精准,那么就不会节点位移,也就不会使相邻拼接的两张照片在重叠部位有不同。1 f2 m6 E& Z2 v* V, q
* ~8 o8 R+ z( K- L. M+ V节点调整的方法很多,最简便易行的是“远近参照物对比法”。
, V% [" t# i/ B! J$ [4 R步骤如下:
# U5 Q; ?& M+ `4 ^" A( s1,镜头居中:镜头朝正下方,观察调整镜头光学中心,使其对准云台的轴心;
1 T7 k. S7 D$ O. s: t2 Q& }& u2,选远近两个垂直参照物,例如:两根牙签,相隔一米以上;, f2 U9 N# L- K0 r; c( V# F/ G
3,相机距离近物30到50厘米,对准两根牙签的尖,两点成一线;' n+ d! d) s* Q% ~6 O
4,左右转动相机,使牙签分别到达取景框的最左和最右侧,观察两根牙签的位移变化;9 q) N" M" B$ _- ^$ E0 y& e7 P8 t
5,在云台上向前或向后调整相机的位置,然后继续左右转动观察,直至没有位移变化为止。& Q' }+ a- t8 K- U6 o+ F# q
$ ?4 ^, J0 m% c& x) b$ S) u( y无论怎么转动,远近景物都没有任何位移变化,就是节点正确的位置了。* `/ r& V Q9 ]
' |! W0 R7 v) ]0 J
/ R# s M9 B( x, P' g! f
0 Q1 ?) I4 B/ V1 M1 r% c, h. [
J ]" G2 f7 q U不同焦距的镜头,节点位置不同。通常焦距越长,节点位置越靠后:
) r; j! x3 ]+ a g' w7 ~
, |$ F$ G0 H6 R2 B. O' O1 C
+ t0 Z+ B: `+ Q# v, a) f! X$ U: p0 p6 H# L* r+ Z# ~5 f, K
& G/ @9 R3 q' T! m/ S+ V
/ k. W, c( l4 A- ?
第一步:左右居中(让镜头中心处于Y轴)
- w0 b2 s! C9 |* R
, J2 }% }6 t* V; U$ {9 c% g- h, P: ]. L O8 N8 O6 Y% |; D
$ E, P3 [4 o: b8 I# @1 m第2步:前后调整(镜头沿Z周前后调整)
) @6 a% C( ]! I' {9 h3 U5 z/ o
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镜头的光学轴心是否与云台横轴相交在调整前后位置之后,以为节点正确了,但是纵向转动(俯仰)时却又有问题了。
6 v0 [) y, E, W9 b2 h+ w& v" x: v这是因为忽略了下图绿线(镜头的光学轴心)即Z轴是否与X/Y轴的交点相交。
. r# u( {: C* X7 H* B& ^* T0 ?一般单反镜头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机身底部螺孔与镜头光学轴心是在一条线上的。6 ~: K0 J$ b: f' G' V
但是某些相机不是,因此不要忘记这个重要因素。( t5 n, @& g( ^4 ]" s, C
8 [7 o- u3 ^- N/ [. m; j
! l' w5 D, T& Q$ V6 y
% [. _" F1 m9 I7 N, N, O4 f
( c( R4 f+ E/ y& W8 n
' |* ~7 g& q7 Y. F- Z' O/ f
! Y) ~' e, N4 }4 H
4 f& I* Q7 i) ~& c/ c
+ a6 _1 C& B& x: T0 |% D, ~2 M& w9 a4 F/ X6 l
8 X1 R4 A0 H$ w7 C
( z' \2 K0 d0 W3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