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昂贵的咖啡——“猫屎咖啡”

[复制链接]
查看52924 | 回复20 | 2012-2-21 01: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全球最昂贵的咖啡——麝香鼬咖啡(俗称“猫屎咖啡”),在100多年前已是欧洲皇家尊享的贡品咖啡。为了满足咖啡爱好人士对极品咖啡的追求,猫屎咖啡公司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等地控股收购了多家养殖场,收集经过野生麝香鼬体内自然发酵过的咖啡生豆,利用地道传统古法烘焙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成就了极其珍贵的“猫屎咖啡”!因为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且每年的产量仅有一千公斤,所以是名副其实最稀有、最独特、最昂贵的极品咖啡。今天我们将它带到中国,给阁下奉上一杯“世界奢侈食品类排名第一”的“猫屎咖啡”!
(摘自“猫屎咖啡”澳门官也街店)
4 B/ A" c  k, `& u! T" B/ d) @
我虽偶尔喝咖啡,也爱喝咖啡,但在咖啡知识方面我是零智商。除了“卡布奇诺”外,其它一概不知,更从未听说过还有这叫做“猫屎咖啡”的尤物。

) _4 v7 |! ~! B! p3 p+ n" P% K) y
昨天在澳门官也街,偶然发现这个奇怪的名称,就走了进去。价格牌上看,“猫屎”系列中竟然还有“猫屎卡布奇诺”。经过一位俊朗的“小生”的许可,我开始拍摄,没想到刚拍两三张,“他”就说:“您拍全景呢吧?”
这一问,倒一下让我吃了两惊:一惊这头发比我还短的“小生”并非“他”而是“她”,二惊我不知道“猫屎”而她竟知道全景!
0000.jpg / @7 D; F. {& E$ q/ P
; j+ {) f6 H1 x# d# l' m# g8 q  |) I

* e# l5 [3 X" L" T& N# O6 B
下面就是我拍摄的店内全景,从价格牌上看,“猫屎卡布奇诺”58澳门币一杯,“猫屎拿铁”62澳门币一杯,“猫屎摩卡”65澳门币一杯。贵是贵了,但看在其名气和稀有的份上,还是值得一试的。诸位下次到澳门旅游,记得到沊(音dan)仔的官也街试试“猫屎”,告诉Angle就说你也是拍全景的,有优惠哦!

3 e3 `- R7 E* s4 \* o6 _6 E4 \0 C; l$ R; \/ m$ E
更多关于“猫屎咖啡”的资讯:
Luwak在吃了咖啡豆之后,将咖啡豆中的蛋白质分解,咖啡豆中的很多成分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仔细对比普通的咖啡豆,可能是由于经过Luwak的肠道的酸性腐蚀,一般咖啡豆凹凸不平表面明显变光滑,“生物能量”代替了传统加工工艺,降低了原豆中的酸及苦,因此特别醇香。Luwak特别之处是麝香猫在排泄咖啡豆时,粪便会经过附近的生殖器宫,咖啡豆因而沾了生殖器官分泌出来的麝香油,多了特别的味觉层次。(摘自百度百科)
( Z9 O/ Y. Q' a! l7 t
核潜艇 | 2012-2-21 0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lsyz5168 | 2012-2-21 06: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子说话 | 2012-2-21 10: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之
广州白明 | 2012-2-21 10: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联-wang | 2012-2-21 11: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老师的描述同时也写的很好:“这一问,倒一下让我吃了两惊:一惊这头发比我还短的‘小生’并非‘他’而是‘她’,二惊我不知道‘猫屎’而她竟知道全景!”
3 l- O% D- M( g$ J# k$ e/ n! e0 |# o4 I. p8 S/ ]! K, l, J) l
procolor | 2012-2-21 14: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联横合纵 | 2012-2-22 15: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联横合纵 于 2012-3-30 15:38 编辑
/ L9 h3 s+ U: `( \4 y! Q; S6 l2 v' l; D4 `% R
粤语有九个音,普语只四音,“氹仔”是小水坑的意思,这两个字含普语没有的入声,用普语代粤语是怎样都发不出来的,而在澳门“蛋家”是对水上人的蔑称,“蛋崽”一语实在欠妥。
古德曼 | 2012-2-22 18: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蛋崽
admin | 2012-2-28 19: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印尼馆有猫屎咖啡,400元人民币一杯。
8 N+ R) L, E% M8 ]4 ~$ t: w' H6 R3 z2 Q" ]" u) A2 k' i2 A
而在2011年11月28日,北京的橡树咖啡馆(菊儿胡同)曾搞了一次猫屎品鉴会,98元人民币一杯(40毫升)。
联横合纵 | 2012-3-29 02: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德曼 发表于 2012-2-22 18:26
0 ], V/ H$ ~2 @' b/ z蛋崽

' p0 j. s. u+ ]http://club.dayoo.com/view-6727016-1-1.html
' ~& y  L! Y& Q$ Z; \* Q* d3 `上为三年前我写的有关疍家文化的精华贴。
$ b5 k4 k$ f9 X; _/ E现今的广州年轻一代已不知疍家为何物了,然而直至上世纪50年代,广州珠江两岸仍然泊满成群结队的疍家艇,其壮观阵容堪称广州一景。据1937年的广州市人口调查统计,全市“疍民”有11万人,占当时人口的10%。
- u' ]1 d- u$ W) g/ v7 d! Q- @/ C    疍家始于南越国覆亡,为避汉军镇压,成千上万越族人逃窜江河,过起浮家泛宅的生活———这批自我放逐者的后裔便是后世疍家的主体,他们最显著的生活特征乃是终生以艇为家。. W! S/ Y1 I0 a$ ?' c0 N' |% y. t# S
   “蛋”,其发音源自古越语,证据是,同为古越族后裔的壮族人,至今仍在壮语中把小船叫作ding。最早南来珠三角的中原人,称业已舟居的越族人为dan,dan乃ding的讹变。越族人没有文字,中原人依照替“蛮夷”创造合体字的思维定势,把dan 表字为“蜑”———“延”是声旁(有如诞生的“诞”),侮辱性的“虫”是形旁。这个字使用了很长一段时期,因其冷僻,后来换作同音而常用的“蛋”。至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学术界在论及相关问题时,仍沿用这个“蛋”字;而在大陆地区,有关部门考虑到“虫”作为合成字形旁的负面影响,于1965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中把相关义项的“蛋”规范化为“疍”(按,“疍”本是“蛋”的坊间俗写)。至于作为词尾的“家”,从来是地道中原语,指某一类人。由是,“疍家”的本意为“居住在小船上的那类人”。解放初还差点成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7 x# ]3 G7 \! G" H1 g# D+ ?2 H
    唐初著名诗人王勃路过广州时,在为六榕塔撰写的碑记中提及:“方言犹操蛮音,以邑里犹杂蛋夷故也。” 句中“蛮、夷”二字表明,在早期定居于广州的中原人的观念里,土著疍家乃是异类。以前的疍家人受不到陆居居民的认同,官府也不把流动渔民入册,是没户籍的,等同野生野长,死后不准在陆地埋葬,只好葬在沙滩形成的沙岗地带,一些沙坟逢大雨后,尸骸抛露,野狗争食,惨无人道.: P; {. b! m1 ]3 h3 R( Z3 G
    疍家素被岸上人蔑视,诸如不准穿鞋、不准建屋、不准与岸上人通婚等等,其制约力强似官规。。《高要县志》卷二十一记云:“粤民视户为卑贱之流,不容登岸居住。挨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足局足脊舟中,终身不获安居之乐。” 至民国二十三年,尚有《查禁压迫歧视蛋(疍)民》的通令,内云:“各属蛋(疍)民,多有被人压迫,如禁止蛋(疍)民船只泊岸,遇喜庆事不许蛋(疍)民穿着鞋袜长衫,有病不准延医诊治,死亡不准抬棺柩上岸,娶妻不得张灯结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古德曼 | 2012-3-29 20: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联横合纵 发表于 2012-3-29 02:39
& b- \! }, D& W9 r8 f$ `( zhttp://club.dayoo.com/view-6727016-1-1.html2 Q$ Y6 }; S, `  D
上为三年前我写的有关疍家文化的精华贴。
6 L" C% c6 f. O; K+ @) B; Q$ R现今的广州年轻 ...

) g: X, |  y7 i3 I3 p% d1 z恩~原来古仔可以追溯得这么久远啊~2 E6 R( ^9 @" C2 `0 v4 m* K3 T
还与壮族先祖有关,学习了。老师这么一说让我想起读书时的一位"船上人"的同学,我们之间友情没有问题,只是让我觉得这同学身上总有些许与生惧来的"自悲感",不知道是不是历史原因呢还是这个同学是个案呢?呵呵,开玩笑了~; X5 s( R" m; C; u) t( S  u$ [  I
联横合纵 | 2012-3-30 09: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开始疍家己经上岸定居,开始与各族通婚,"自悲感"应该说不上,冼星海和霍英东都是蛋家人后代.蛋家人体型有点不同,走起路来抬腿很少,是疾步走的.. j3 V& c% g+ d- o$ t: C& H
蛋家人一直被称为“蛋家贼”,佳因明淸两代蛋家贼横行,到处杀人越货,洗劫商船和沿岸城镇,中英葡水军曾联合清剿多次无果,直至一两广总督师爷使出“要灭蛋家贼,必须贼杀贼。”一招,利用蛋家内部分赃不匀发生矛盾之机,收买联合张保仔一路,最终才灭尽和招安蛋家贼,张保仔获奖金银无数官封五品,接着师爷使出连环计第二招,叫张保仔投资十三行买卖,利用蛋家无文化不会计数,做出一盘烂帐,把所赐金银全数骗走收回。
联横合纵 | 2012-3-30 15: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 《从"入声字"的消亡谈满清对汉语言的摧残》$ K# A& p$ b* \6 e0 L8 p: l

+ s! z, }  O# f古诗词讲究格律,目的在于朗读时音律回旋优美合乎语言节奏,它对每字每句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从律诗的对仗相粘等规定处可见一斑,该用仄声字时必须用仄声,该用平声字时必须用平声,否则就是出格,为诗家大忌,概括的说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然而,我们在用普通话朗读古诗时出格的现象却俯拾即是.例如:杜牧那首著名的七绝<赠别>  之二' |+ ]! q7 V8 M1 n& ?5 G9 ?
7 N+ ^. v1 |% H6 V% f
多情却似总无情,6 i6 _8 E, ?6 z9 ~% z% a4 ~2 b  X
唯觉尊前笑不成.
5 l4 J6 D6 W0 j6 w& y/ P蜡烛有心还惜别,
( Z: Q; P0 j6 L7 h0 y# O- i; |替人垂泪到天明.
; u& n4 l* R; G1 E" [: ]8 y  n, v. f* a* i5 W
还有李商隐的七律<无题>  后四句# G3 u. S5 r6 Q  ?
8 C: e3 a6 ?% ]# e+ U
贾氏窥帘韩掾少,7 G+ B" V$ s5 ^% ~8 k  ~
宓妃留枕魏王才.$ q- C) [  g5 w- d2 T
春心莫共花争发,
  p* M: D6 I; {. m( p8 W* }一寸相思一寸灰.1 t+ m% A* t2 d) f/ M
0 n* f3 D% D' ~5 ~0 a
按照绝句和律诗的格律,不管是首句入韵还是首句不入韵,绝句中的第三句和律诗中的第三句七句末字都应该是仄声字,而"别"字和"发字"在普通话里分别读阳平和阴平,都属于平声字,显然是出格了.但在古汉语里"别"和"发"是入声字,即属于仄声字,因此它是完全符合格律的.由此可见,惟有古调读古诗才能感到顺畅和谐,从这点上看,老叟非常羡慕操方言的南方朋友,他们可以很自如的读出古诗这种音调铿锵之美.# G9 z! l9 I/ A3 C7 `/ [2 \7 G

* }+ m1 A+ m+ K! k" V& p3 x  d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入声字消亡的呢?
6 O5 {0 M- d: ]( t, A
% Q$ h3 \2 b+ A( \2 [( {汉语同世界上其它语言一样,都是从原始语言逐步进化成长起来的,入声字自汉语言诞生之日起,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元朝曾一度衰竭出现危机,元人周德清编写<中原音韵>  一书时,曾将入声字并入其它声调,但随着元朝的土崩瓦解,入声字又重现了勃勃生机,但真正使它走向衰亡的却是满清统治者.3 o* ~' o6 f' \0 F
" F4 Z8 |3 U) H: g/ }: \
让我们再看看满清的语言,满语在满清时期也称清语和国语,其形成的过程中受蒙语和汉语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粘着语的特点,它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辅音25个,其中3个只用于拼写汉语借词,元音有六个,无长短之分,有复元音.人类语言按语法结构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孤立语如汉语等等,屈折语如英语德语等等,粘着语如满语日语等等,而孤立语和屈折语显然要比粘着语先进,属于粘着语的满语和日语有着共同的特点,比如意思表达上不够精确,且语法杂乱烦琐等.而独立语和屈折语则丰富多彩,可以非常确切的对某种事物进行直观形象表达,这也是汉语民族德语民族英语民族都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原因之一.反观那些粘着语民族,鲜有里程碑式的大家出现,大多是些拾人牙慧,无足轻重的人物.# {9 p, i. ^4 ~- x& x$ x
0 y! V4 p" z# ~+ p  h! F
众所周知,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实际上现在的北京话却是一种被摧残过的汉语,即满式汉语,其前身是满清官话,其重要特征就是没有入声发音.也就是说现在的北京话并非满清以前的北京话,而满清入关前,北京人使用的是古汉语的一种--吴语,也称明朝官话,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访华时曾对此做过记录,他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此记录至今仍在,后经专家考证为吴语,这是一种具有入声发音的比较完善的汉语方言.
( Z7 U7 q6 d: }0 b, A, d$ u2 }$ Q/ r+ z/ E
满清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将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人说满语写满文,并在北京城内设立学校,意在推广满语满文,但由于满人游牧民族的本性和其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发展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的可怜.对于常年累月生活在深山老林的满人,初入北京时好象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大开眼界,很多普通平常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成了新鲜事物,小到一种普通花卉和日常用具,大到宏伟建筑和旖旎风景,用满语都无法表达.而象汉人的某些高级语言比如医学用语科技用语文化用语等满语更是无法表达,此时,面临着如何统治中国奴役汉人这个大难题的八旗贵族,又遇到了一个比汉人的抵抗更为头痛的问题--语言危机.征服可以使用屠刀,统治就不能只用屠刀了,为了巩固黑暗统治满足其政治需要乃至生活需要,满人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很好的表述自己想法的语言,想在短时间内改良丰富满语显然不现实,至此,学讲汉语成了满人唯一的选择,于是八旗贵族们开始他们邯郸学步的模仿历程.满清这种虚心学习,绝对不是他们所鼓吹的推崇汉文化,实在是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工作需要",完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 S1 T" {2 E7 }- G" [

7 c1 [3 }" O& D6 ^1 Z, p7 u4 ]由于满语较汉语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再加上生理上的差异,满人无法很流利的说讲汉语,尤其是对发音短促不能延长的入声字,满人无法真正的掌握它的发音,只能是用满语生搬硬套汉语的发音,这样一来入声字也就消失了,这种情形非常类似日本皇军说汉语:"你滴,良心滴,大大滴坏了",而当时"满清皇军"说的汉语并不比日本皇军强.这种满式汉语首先在八旗贵族中出现,经过数年的使用和发展,使用人口不断壮大,在北京城内逐渐形成了操满式汉语的群体,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北京话--满清官话,即普通话的前身.
) o1 G) J2 T$ V$ ^$ _6 f# ~/ q1 n( U2 p. Y
从语言的本质上看,尽管入声字消失了,但是满清官话还应该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它毕竟较大部分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但这无疑是一种最难听的汉语方言.由于满清官话是八旗贵族的官方语言,自然影响着中国的每一地区,从统治阶层逐步渗透到平民百姓,由北京城推广到周边地区,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中国的国语.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从地域上来讲,满清官话在北方几乎达到普及的程度.而在南方的部分地区,例如江浙两广福建等地由于地处偏远,则受到影响较少,入声字在这几个地区也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并直至今日,这就是操方言的南方朋友朗读古诗词时顺畅压韵的原因.+ L$ z  S) ]1 I; l  g( {7 \2 ?8 X

, c! C$ a4 D, A  a) S8 e: Z7 A满清官话这种蹩脚的新汉语方言产生的同时,汉语的精髓也随之而去,这也是落后文明取代先进文明付出的惨重代价,作为入声字消亡的罪魁祸首,满清的暴殄天物使现代汉语失去了特有的韵律和语音魅力,也使现代汉语失去了正统性,伴随着文字狱和剃发易服的暴行,满清实现了对汉文化从头到脚的抹杀和摧残,使满清成为中国文化的荒漠时代,这也是满清时期中国没有著名诗人和思想家出现的根本原因,故满清时期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无声的中国".
大象 | 2012-5-6 2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孤独求醉 | 2012-11-14 23: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男人第六感 | 2012-11-16 10: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好兴致,妙笔生花,加上漂亮的照片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 M; K: K% `' M1 R' N6 s7 T! D澳门的小妹就是见多识广啊。+ G, D5 J# \0 v  S3 S
感觉联版很传统啊,对传统文化很有研究。
1 ^5 ?* H) A3 ]现在的粤语和四川话应该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音吧。
联横合纵 | 2012-11-16 14: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大篇文章不过是转贴。单纯谈全景技术末兔单调,每张相片之后都有背景故事,轻松论及也是一情趣。
联横合纵 | 2012-11-16 14: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一直中国人都叫澳门,而为何葡会成了叫Macau,回归之时官方是这么解释的:“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从当时明朝广东地方政府取得澳门居住权,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当时葡萄牙人从妈祖阁(妈阁庙)附近登陆,向问当地人这里的地名,因在妈阁庙旁,当地人便回答妈阁,于是澳门便被命名为Macau(妈阁葡萄牙语的译音),大陆多拼写为Macao。”
8 B* l1 W5 y0 l真实并非如官方所言的牵强附会,葡人派水手去问时讲的是葡语,渔民兄弟听不明,叽哩咕噜连说什么都不知,故用粤语反问“厶鸠”,这是一句粗话,用现代普通话译就是“厶”是什么,“鸠”则是男人裤裆里的那东西,水手回报船长写入航海日志音译Macau,从此成官方称谓。粤人一直不愿这么被叫“厶鸠人”,中文坚持只称澳门,讲外文则改了音读Macao。
路遥 | 2014-10-28 11: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好制作好后期
渤海风 | 2015-6-29 08: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景拍的好,文章写的也好。文武双全的大家!欣赏老师佳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