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30场景)

2012-1-9 12:51 PM| 发布者: 鱼眼龙| 查看: 30290| 评论: 1| 原作者: 李景超(摄于2008年2月)| 来自: 原创

摘要: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方,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祈谷”大典的地方。建筑宏伟壮丽、金碧辉煌,环境庄严肃穆。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 圜丘坛、皇穹宇等。
高分辨率全景图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宏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天坛(英文名称: Temple of Heaven)于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21)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2012-02-11  重新编辑  李萌  )


 

 
全景摄影:李景超(2008年2月);作品像素:6000*3000


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帝每年正月上辛日行祈谷大典的地方。它是一座三重檐尖顶圆形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纯系砖木结构,直径32米,高38米,白墙、红殿、蓝檐、金顶,纯系砖木结构。祈年殿建筑独特,殿顶无大梁长檩,全靠28根楠木巨柱和36根枋桷支撑,乃我国古代建筑的上乘经典之作。



祈年殿近观 祈年殿原名大享殿,俗称无梁殿。重檐三层用深蓝色琉璃瓦盖顶,象征蓝天,寓“万物众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皆由皇天主宰”之意。祈年殿内外的装饰图案,全部是龙、凤和玺彩画,是古建筑彩画中最高贵的一种,极尽皇家的富丽威严。上层檐下悬挂飞龙华带匾,正书镏金大字“祈年殿”。



祈年殿“殿前丹陛石雕” 祈年殿前的三层石雕有着不同的内容,下层主体是“瑞云山海”图案,中层为“双凤山海”图案,上层是“双龙山海”图案。
御路,又被称为龙升或螭陛,原为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形制,是位于宫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但皇帝进出宫殿多以乘舆代步,轿夫行走于台阶,于是多将御路雕刻成祥云腾龙图案,以示皇帝为真命天子之意。



圜丘坛上天心石 圜丘坛俗称祭天台,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石坛每层周围都有汉白玉栏杆。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石块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象征九重天。圜丘台中心有一块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围绕天心石是九圈扇形石。站在此石上轻轻一唤,就即刻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统治者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


圜丘坛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夏祈雨都在此举行。它是一个三层圆形台,通高5.7米,四出陛,每层九级,坛体铺着艾叶青石,并围着汉白玉护栏。



皇穹宇与回音壁 皇穹宇是圜丘坛的正殿,存放祭祀神牌位的的殿宇。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后(公元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有东西配庑各五间,外环圆围墙,门向南开,由于内侧墙壁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传音效果极佳。它就是的著名的回音壁。

1234下一页
13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月亮花 2014-9-14 01:07 PM
喜欢这种夕阳金色的光辉。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