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30场景)

2012-1-9 12:51 PM| 发布者: 鱼眼龙| 查看: 30347| 评论: 1| 原作者: 李景超(摄于2008年2月)| 来自: 原创

摘要: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方,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祈谷”大典的地方。建筑宏伟壮丽、金碧辉煌,环境庄严肃穆。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 圜丘坛、皇穹宇等。
低分辨率全景图

 

全景摄影:李景超(2003年1月10日);作品像素:3000*1500


丘坛的皇穹宇  皇穹宇是明清王朝放置祭祀神牌位的的殿宇。砖木结构,殿内没有横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众多的斗拱支托屋顶,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极有特色,为我国古建筑中的经典。殿檐覆盖蓝色琉璃瓦,檐顶有镏金宝顶,殿墙是正圆形磨砖对缝的砖墙。皇穹宇左右有偏殿两座,面阔各五间,结构为单檐歇山顶,正殿外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对话石。

祭天台上 圜丘坛俗称祭天台,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石坛每层周围都有汉白玉栏杆和栏板。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石块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象征九重天。圜丘台中心有一块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也叫太极石。站在此石上轻轻一唤,就即刻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统治者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   

昭亭门与圜丘坛之间 据史载,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亭门,进昭亭门到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子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象征“天圆地方” 。

皇穹宇与回音壁
 皇穹宇是圜丘坛的正殿,存放祭祀神牌位的的殿宇。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后(公元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有东西配庑各五间,共围于一圆墙之内,门向南开,由于内侧墙壁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传音效果极佳,故俗称回音壁。

皇穹宇
殿后石阶 皇穹宇的主体是一座在方台上的圆顶建筑,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本相同。内有九柱,既象征天、九天,又代表天下皇宇共九州。左前为东配殿,存放大明之神(太阳),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二十八星宿等天象之神的牌位。右前为西配殿,存放夜明之神(月亮),以风伯、雨师、雷师、云师等气象之神的牌位。

圜丘坛北门
 圜丘坛为皇帝冬至祭天之所,位于天坛南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亭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

斋宫门前
 天坛斋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斋宫。位于西天门内南侧的松柏丛中,建筑呈四方形,坐西朝东。原是明清两朝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墙外四周筑有一道护城河。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 

13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月亮花 2014-9-14 01:07 PM
喜欢这种夕阳金色的光辉。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