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草 屋

已有 4307 次阅读2011-11-26 06:41 PM |系统分类:拍摄散记

在这片偏僻的喀斯特高原山村,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诞生过一座辉煌一时的彝族土司庄园——现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一单位:大屯彝族土司庄园.方圆二百多公里的山村土地上,.座落着一间间普普通通的茅草房,给了我们特别的灵感。

隔着六七十年代的时间距离,一切都还依旧,文革时用红褐色写就的语录墙还在,每一间草屋都代表着同样的情节,像时间老人一样胡子花白了仍然一天又一天地渡走那一段难以忘却的岁月。

不急不慢的雨,沁润山村的草屋;似落非落的雾,弥漫在草屋上,要努力拨开些许的雨和雾,才能看见日子的一丝亮光。。。。。。

我们伴随二零零八年五十年难见的一场雪冻,徒步走了近两百多里的乡村崎岖山路,记录下一间又一间素朴的草屋,这些在白雪掩映中的普普通通的茅草房,是一种人文和自然交融的景观。

它们中居住着一群平凡的村民,冬天人们在草屋里烧起柴火,烤着洋芋,和着苞谷酒的热情,吼一曲山歌,发泄压抑在心中的郁闷。

太轻的快乐大家共同分享,太重的悲怆需要集体担承;对抗岁月,必得一个族群的意志和信念;对抗命运,而需一代又一代人的坚韧和顽强!

和众多的旅人一样,我们带着崇尚自然,崇尚生命,崇尚绿色的使命和义务,穿过漠漠的冬季,穿过昔日奢世仙塚的迷宫,穿过彝族诗人余达父的书中那些发黄的书页,穿过滔滔的溜洱河,大河口,卧泥河,穿过连接山里山外的天生桥,弯滩大桥,卧泥河大桥,穿过时间的昨天和今天,在我们的心里深深打动我们的是一间又一间平凡的乡村草房。

九十年代匆匆而过,这些夹杂在二十世纪的平房中的草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它们在一天天地被钢筋混凝土房替代,在二十世纪的昨天,厮守在山村草屋里的,依然是那些在雨里和雾里呆了一辈子依然还在照管着孩子们的孩子的村民们。

他们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贫困和落后地区的一种现实写照,还有那无影的遐想。。。。。。。

经过秋天,冬天,春天三个季节的采风,我们在心里感到的是一种凄楚和苍凉,它们不像大漠孤烟,更不像江南水乡,也不像草原毡包,是实实在在的用泥土和草木构建的另类民间艺术品。

这些诞生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草房,是以土夯成墙,用木为梁,再盖上草,其中用野生茅草为上等,可经历十多年的风雨洗礼,盖得好的草房,屋面细密均匀,一层一层用竹簚压紧,又一层一层往上铺匀压紧,直达屋脊,上面盖上乱草,压紧,屋脊再用草捆成翘檐,远远看去,美观大方。盖一栋四立三间的草房,需要十多个人工两三天的细致劳作方可完工。上上等的工序很讲究,屋面细密如席,从屋脊洒下黄豆不剩一颗,真可谓巧夺天工。

如此平凡的草屋,住在里边,冬暖夏凉,四季皆爽。有一些年久失修的牛羊草舍,上面长满青苔,杂草,远远望去,青黄交错,似一幅淡描水彩画,别有诗意。

黄金.龙井

在这片被诗人差点忘却的地方,一间间让人困惑的草房,它们平凡得如都市里的大厦。

我们是在一个秋天走进这片不为人知的山村,满山的包谷黄了,秋阳下,一片金色,走进静逸的山村,掩隐在花楸树丛中的一间间‘黄金屋’哦,伴四季走过风雨阳光,依然素寂淡雅,朴实纯真。

苗岩.安顶

二零零八年的罕见雪凝,似苍穹降下的雪甲奇兵封锁安顶和苗岩山村,一片银妆素裹的山村,坚鑫如玉的依然是一间间漫布在山间的草房,在这几十年难遇的凝寒冬季,我们走进苗家草房。屋里一家子围着柴火,一边取暖,一边吃着烤熟的洋芋,见我们‘稀客’来了,好客的苗家阿哥在向道的简单介绍后,我们和年高的阿爸阿姆喝了三杯敬客酒,谈笑间又和苗家阿哥猜起了酒令,外面一片银白色,寒风凝冽,屋里却热气四逸,没有了贫困落后的伤感,山凹里的人家-----贫乏的草屋里面升腾起一股温馨的气息.

火马.采山坪

来到我的妈妈曾经住过的草屋,正是桃花盛开的春天,凤尾竹摇曵下的老屋哦,有我童年的天真和稚气的留影,在长大的了的思绪中还曾有过童年在斑竹林里爬竹梯捉星星的希冀,老草屋的木板门框上帖上新春的贺联。

老草屋依旧素朴,一切还是那么熟识,只有堂屋里孩子们围观的电视机屏幕上传递着今天更昇的生活气息。

老屋外的院坝里正巧斗架的两只公鸡又演绎出一场童年我和表哥表弟们抱鸡打架的情趣,童年的梦远去了,而今我们仅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幕,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纯真的时光。纯真的童心哦。。。。。。

妈妈的妈妈和妈妈的爸爸遗留下来的这间老草屋哟。。。。。。。。今天还在为新一代的孩子们演绎一个个更新的童话故事。

卧泥河.犀牛岩.马路河

卧泥河,一条静静流淌的河,自金沙契默沟涓涓而下,流经卧泥村转了几道弯,人们就叫它卧泥河,彝语为兰水的意思,河的南面是金沙,北边是毕节,东方与四川接壤,西部与大方交接,两岸青山和白YE交错成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就在这XI屏障错落的山间,点缀着一间间简朴的草房,构成一道道美妙的乡村风景。

者板坳.泽溪

初春的泽溪村,一片片黄色的油菜花开满田间地头,我们乘着春风来到了者板坳。零零星星布落在山村中的茅草屋叙述着一个陈旧的故事;有一年不幸失火,烧毁了二十多间连着的草房,当地政府为灾民建造新的平房,剩下十多余户人家算是较幸运的了。

村子中有一棵百年树龄的神树——黄桷,它像一位大善慈爱的圣人保护着这方人家,树下香柱遍地,当地的善男信女真把这棵古树当成了心中的神灵供俸。

——这是自然的圣树,这是自然的神灵!

大湾子.龙家寨

有幸乘摩托车走进大湾子村,蜿蜒凸凹的乡村公路一直延伸进村子的尽头,村子对面就是紫色土壤的四川叙永县地界,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就看见一条向东而去的赤水河在两岸青山间穿流而过。

村子里传出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孩童们的心声是明天希望的太阳,走出大山是他们的希望,厮守在山村的耕者用犁铧为孩子们谱写一篇:耕读的教科文。

静立于山洼间的龙家寨,一间间平素的草房哟,便是孩子们的家。炊烟和着晚霞飘荡出一阵阵的馨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成法则延习了山寨人家的村俗常规。

胡老支书那坛传说中神迷的千年首乌龙酒哟,陶醉了异乡人的诗情画意;那淡雅绿色的酒韵让人真的留念忘归。

真真正正住在这山庄里的主人才是庄主,只有他们才是创造生活,与贫困和落后抗衡的主人。

回眸春意浓浓的山寨,袅袅雾气在阳春的夕照下飘逸,在桃花李花和梨花盛开的季节里,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底嘎。补仲槽

沿着一弯又一弯的崎岖山道,我们来到金沙县马路彝族、苗族乡辖区内的底嘎苗寨。这里的海拔高度在1300m左右,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溶洞随处可见,就在这些奇异的山洼间、住在大山,吃在大山的村民,对山外的世界不太那么神往。走过刀耕火种的时代,今天有了电灯和电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代替了过去靠打猎为生的传统生存方式。

翻过一坳又一坳,越过一山又一弯,我们又进入一个“洞天福地”----补仲槽,这里虽然没有乡镇集市的热闹和喧哗,但置身这样宁静谈朴的山里人家,听鸡鸣狗吠,品山里特有的苗家咂酒,听苗家后生吹奏的芦笙,仿佛进入世外桃园一般舒逸,给人一种别致的享受。

勤劳的苗家人不仅会种地,打猎是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走进简陋的草房,就可闻到一股股野味的腥香,这就是苗家人在劳作空余时间里狩猎的“战利品”;有酸枣狗(白面狸)、野兔、野鸡,他们把这些野物用食盐淹制起来,再用柏香枝醺过,可保存几个月,只有稀客来了,才用来款待贵客。朴实厚道的苗家人,住在大山深处,默默地耕耘,与大山融为一体。临走时,我们生硬地用刚刚请了一个向导陪学到的苗语说了一句:“稿桑稿哩博,桑知咒嘛”(再见了,想你的时候再来看你)。

三官寨

驱车走进三官寨彝族民俗文化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天,我们一行八人带着一种激情去寻找那份隐藏在高大茂密的酸枣树丛中的茅草屋,这里已被大多数的现代平房取代,寻了半天才象珍品一样见到掩映在丛树林中的八九间茅草房,其中罕见的彝家竹楼草房是彝民们祭祀祖先亡灵专用的“灵房”,历史的影子在彝家“布摩(祭祀先生)”的经书里留下一段段古老的故事,那些难以重复的岁月不可追回,只有这些平凡的茅草屋遗留给后人一些模糊的记忆。。。。。。

八寨坪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走进离四川七十多公里的八寨坪镇,我们带着一种压抑的心情采访了居住在这里的彝族村寨辛莱,正是金桂飘香的季节,走在黄昏的田埂上,看西下的夕阳中升起的炊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苦衷,这里居住的二三十家村民,夹杂在草房中的现代平房,把整个山村妆扮得朴实寂静.闻着稻谷的芳香,心里有一种难喻的情愫,我们花五元钱向一家赵姓老乡的孩子卖了一捆桂花,座在回家的车上,我们把桂花分给一路的客人,大家共同分享,满车都飘逸出温馨的芳香,回头望着弥漫在松树林中的毛草屋哟,心里生起一种莫名的遐想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