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引自互联网
; I a' e" N( ]: B' T+ p% V. [" C- f) D" X" \ j
$ y* L# h7 l$ O8 o1 l
迷途知返——检讨摄影人的十个误区: X( A& `% o# R0 k
' o0 n/ x+ i3 F; Y
1、唯武器论,重视器材,轻视功力。
" v5 ~5 D3 w5 W. @但凡碰到影友,一般谈论最多的,就是买什么、用什么器材。认为拍出好片是因为使用了好器材,用好器材才能拍出好照片。有的甚至在使用什么器材的问题上,争的不亦乐乎,出现了某某“相机派”。进了这种圈子,摄影已经不重要了,用什么器材倒似乎成了摄影的日的。我们都见过这种摄影人,谈起某某镜头的特点,头头是道,具有镜头厂商的工程师都不具备的专业知识,仔细深究,这位老兄却从来没有拍过一张像样的照片,他爱的是器材,不是摄影。! R, M D7 @# }5 I( W7 S
器材确实是高低之分,但是,它决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摄影水平高低。有高级器材只能说明有钱,不能说明有摄影造诣。6 M7 e" }, `. x* {) G
9 L; `2 z. ~ }
2、唯名山大川,忽视身边题材。1 |% b* W, F' @( |- Y+ o4 X: t
现在有一种近乎公式般的说法:照相就是捕捉美的事物,捕捉美的事物就是到远处的名山大川拍风景,于是,照相就等于拍名山大川的风景。, b$ ~+ {4 ]: h. ~/ j; _
除了讨论器材,摄影人见面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比谁去过的地方多,谁去的地方奇特。人们对拍远处的风景始终怀有极大的激情,风景在远方,风景在险境,而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没有兴趣。对于自己天天看到、习以为常的事物缺乏热情,对身边事熟视无睹,审美疲劳,看不见也不去拍。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眼睛只盯着名山大川的,会错过太多身边有价值的机会。
; N8 ~! V0 T9 |0 U* n
3 f* c! }9 q+ g0 t% Z% N) u3、靠天吃饭,被动摄影。
& d8 e) p$ T: _* r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摄影离不开光线。高明的摄影家总是能够在拍摄现场巧妙的运用光线,塑造出有光有形的形象。而有些摄影人则似乎只能在“理想”的光线下拍摄,如果光线等条件不能达到他大脑中的“教条”标准,则无法拍摄。这种摄影方式,业内叫“靠天吃饭”,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摄影状态。可以想想,即便就是在这种定向思维下拍成了照片,也是张张雷同。
3 d4 g3 ^" a1 |2 [' o( g: b }+ {9 w/ k; p: I( R1 X6 |- a# m8 |
4、照片内容肤浅,缺乏感染力。
) R) z; ?7 [& ?9 r; x7 [客观的说,中国摄影人的数量是世界之最,但也是一支整体文化修养不高的队伍。在数码和科技的支撑下,介入摄影已经降为“零门槛”,任何人拿起相机就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大部分人以为摄影很容易学,没有意识到系统学习摄影理论的重要性,于是,随意拍照,照片空洞,内容肤浅就不奇怪了。
8 ]& N1 W% _7 Z+ j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已是说了多年的老话,这里还要旧话重提。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支撑内容,内容是形式的灵魂,内容决定形式。没有内容的照片,纵使有多么华丽的形式外表,也是空壳。为了形式而形式,尤其是追求模仿已经见过的形式,简直就是令人生厌。相反,如果照片欲表达有内容的题材,但是缺乏合理的形式,不符合视觉阅读的规律,人们看不懂你的陈述,拍摄现场把你自己感动的心潮澎湃,而你的照片没有传达出应有的情感信息,读者不能获得与你相同的感受,那也是失败。可见,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缺一不可。
, {( d6 W/ Y z' f8 F, o- S3 _5 [) X" w
5、审美修养不足,眼拙导致手低。
" y1 Y+ F0 ^# [3 Q. S8 H摄影是拍的艺术,更是看的艺术,如果看不出哪张是好照片,就拍不出好照片。眼拙的,一定手低。成为摄影家的第一步,就是先成为欣赏家。
: |' U+ ~9 ` o- Q: X" `5 r1 O: @0 \对不同分类题材的照片,评价的标准是不同的。我们经常遇到的分歧是,有人用艺术类照片的评价体系看待纪实照片,或者用纪录类的真实标准概念评价艺术照片。虽非刻意挑剔,但是其中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摄影人,需要不断的学习影像理念,积累欣赏各类题材照片的修养,变成一个“懂影像”的人。2 k- q( |. q; S: k! k M
: O! |1 A; Y" t4 }7 d4 K% e6、缺乏对组照的掌控和编辑能力。4 l6 y8 h* j) E0 S( ]
必须看到,独幅照片对于信息的全面表达是存在局限的,因此,在专题摄影和报道摄影中,经常使用组照,用多幅照片拍摄不同角度、纪录不同时空、反映不同侧面,为的是更全面的表现事件。组照是介于独幅照片和动态影像之间的一种摄影表现形式,其信息量大于独幅照片。0 z" Y6 [! z# m$ f! A5 j# Y
习惯于拍摄独幅照片的摄影人,往往掌握不住组照的结构和谋篇,以为超过一幅照片,把若干照片堆在一起就是组照。在各类摄影比赛中,只要接受组照,就能看到大量组照参赛,有的组照多到几十幅,最多的累计;达到上千幅。那已经不是组照,而是用大量照片“狂轰滥炸”,以为照片多了,获奖的机会也就多一些。
1 H" N- b6 e' r, t6 `& X' N) F5 j# L0 o& E5 V$ d% m+ }8 ~
7、雷同模仿,缺乏创新。
8 g& H& T A6 N d4 B摄影人最常见的“通病”之一,就是所拍摄的照片雷同,画面似曾相识,缺乏艺术创新。; { Z3 k, H$ O5 Q2 {
产生雷同的原因之一是影友在有意无意的“互相学习”中,把认为漂亮的画面印在脑子里,特别是获奖作品的示范导向作用,容易产生某类题材照片的“经典模式”。
1 z+ ?, X* H3 U产生雷同的第二个原因是经常听到对照片的套路式“评价教诲”。我们都曾经见识过某某老师点评指导影友照片,大都是:这里空了,应该有个什么什么;这里的光影不够鲜亮,应该强化突出;这个不符合构图法则,心该如何如何等等。按照这些点评和 “指导”,最后的照片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9 \# a/ b& ?1 {6 Z* {1 h3 })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