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摄影误区检讨

[复制链接]
查看10938 | 回复1 | 2014-2-4 21: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引自互联网9 n3 i& c: {: t# p' G
, V4 B+ E# \. e& }
# B, j& ]/ A& {' r' w- ~! e5 }
迷途知返——检讨摄影人的十个误区:
' J# I8 u) t+ M* ~- \: J: N: N" b+ [7 i+ ]8 B# f2 L
1、唯武器论,重视器材,轻视功力。      I! s7 ~4 e1 y5 S: ]3 B
但凡碰到影友,一般谈论最多的,就是买什么、用什么器材。认为拍出好片是因为使用了好器材,用好器材才能拍出好照片。有的甚至在使用什么器材的问题上,争的不亦乐乎,出现了某某“相机派”。进了这种圈子,摄影已经不重要了,用什么器材倒似乎成了摄影的日的。我们都见过这种摄影人,谈起某某镜头的特点,头头是道,具有镜头厂商的工程师都不具备的专业知识,仔细深究,这位老兄却从来没有拍过一张像样的照片,他爱的是器材,不是摄影。
' {7 }3 A2 q" v& M, I器材确实是高低之分,但是,它决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摄影水平高低。有高级器材只能说明有钱,不能说明有摄影造诣。
% E* I5 V( ^" A3 T6 X8 F  q! a$ {! F0 V: \& Y2 U
2、唯名山大川,忽视身边题材。
3 }1 i" M3 N/ b: d      现在有一种近乎公式般的说法:照相就是捕捉美的事物,捕捉美的事物就是到远处的名山大川拍风景,于是,照相就等于拍名山大川的风景。
; d! U# f- F: x8 Y( }+ k" d除了讨论器材,摄影人见面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比谁去过的地方多,谁去的地方奇特。人们对拍远处的风景始终怀有极大的激情,风景在远方,风景在险境,而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没有兴趣。对于自己天天看到、习以为常的事物缺乏热情,对身边事熟视无睹,审美疲劳,看不见也不去拍。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眼睛只盯着名山大川的,会错过太多身边有价值的机会。' A) b+ g* _, {( ]
; {; d, l! |. q* D& D4 `% ~
3、靠天吃饭,被动摄影。
1 p* m' ?+ C9 n9 n! F* a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摄影离不开光线。高明的摄影家总是能够在拍摄现场巧妙的运用光线,塑造出有光有形的形象。而有些摄影人则似乎只能在“理想”的光线下拍摄,如果光线等条件不能达到他大脑中的“教条”标准,则无法拍摄。这种摄影方式,业内叫“靠天吃饭”,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摄影状态。可以想想,即便就是在这种定向思维下拍成了照片,也是张张雷同。* |% D9 A5 ?) V3 S0 W- x
2 D7 V8 W* s7 L/ P; a' f( |
4、照片内容肤浅,缺乏感染力。
4 f' u: r% {' b# l9 ?. S, A: J客观的说,中国摄影人的数量是世界之最,但也是一支整体文化修养不高的队伍。在数码和科技的支撑下,介入摄影已经降为“零门槛”,任何人拿起相机就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大部分人以为摄影很容易学,没有意识到系统学习摄影理论的重要性,于是,随意拍照,照片空洞,内容肤浅就不奇怪了。
- ?% X" h3 {9 c- Y7 G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已是说了多年的老话,这里还要旧话重提。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支撑内容,内容是形式的灵魂,内容决定形式。没有内容的照片,纵使有多么华丽的形式外表,也是空壳。为了形式而形式,尤其是追求模仿已经见过的形式,简直就是令人生厌。相反,如果照片欲表达有内容的题材,但是缺乏合理的形式,不符合视觉阅读的规律,人们看不懂你的陈述,拍摄现场把你自己感动的心潮澎湃,而你的照片没有传达出应有的情感信息,读者不能获得与你相同的感受,那也是失败。可见,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缺一不可。/ H% e  e2 B0 \
# H9 Z6 `/ ?# h5 I: _
5、审美修养不足,眼拙导致手低。6 v3 u. D+ y# r  @% Z) X
摄影是拍的艺术,更是看的艺术,如果看不出哪张是好照片,就拍不出好照片。眼拙的,一定手低。成为摄影家的第一步,就是先成为欣赏家。
9 O) s# c& J, q% l对不同分类题材的照片,评价的标准是不同的。我们经常遇到的分歧是,有人用艺术类照片的评价体系看待纪实照片,或者用纪录类的真实标准概念评价艺术照片。虽非刻意挑剔,但是其中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摄影人,需要不断的学习影像理念,积累欣赏各类题材照片的修养,变成一个“懂影像”的人。6 c& ~$ C8 G1 b" Z- ?$ d
7 ^5 M6 R. _' l) t6 ^! P7 B
6、缺乏对组照的掌控和编辑能力。6 ]/ r9 J% H/ Q
       必须看到,独幅照片对于信息的全面表达是存在局限的,因此,在专题摄影和报道摄影中,经常使用组照,用多幅照片拍摄不同角度、纪录不同时空、反映不同侧面,为的是更全面的表现事件。组照是介于独幅照片和动态影像之间的一种摄影表现形式,其信息量大于独幅照片。- X. h& v. ~; F, z' D# `" Z
       习惯于拍摄独幅照片的摄影人,往往掌握不住组照的结构和谋篇,以为超过一幅照片,把若干照片堆在一起就是组照。在各类摄影比赛中,只要接受组照,就能看到大量组照参赛,有的组照多到几十幅,最多的累计;达到上千幅。那已经不是组照,而是用大量照片“狂轰滥炸”,以为照片多了,获奖的机会也就多一些。
, A9 t9 ?2 p& V8 J0 |$ }5 U: Z3 c5 C7 C/ X
7、雷同模仿,缺乏创新。. V1 _" z+ N2 D$ M1 d9 ?) c( W
摄影人最常见的“通病”之一,就是所拍摄的照片雷同,画面似曾相识,缺乏艺术创新。
( s; M0 U- X' A6 ^5 ?6 P1 D产生雷同的原因之一是影友在有意无意的“互相学习”中,把认为漂亮的画面印在脑子里,特别是获奖作品的示范导向作用,容易产生某类题材照片的“经典模式”。0 |2 V$ ?0 [; r! h
产生雷同的第二个原因是经常听到对照片的套路式“评价教诲”。我们都曾经见识过某某老师点评指导影友照片,大都是:这里空了,应该有个什么什么;这里的光影不够鲜亮,应该强化突出;这个不符合构图法则,心该如何如何等等。按照这些点评和 “指导”,最后的照片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 [2 J0 [/ S2 k# j# K
大美溪北 | 2014-5-25 15: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差仨哦,顶了继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图文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