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38 场景)

2011-12-26 02:45 PM| 发布者: 鱼眼龙| 查看: 40170| 评论: 0

摘要:   云冈石窟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 ...
地点:武周山南麓

  云冈石窟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 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现存的云冈石窟群, 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 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武周川从山前婉蜒流过。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 (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 “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 “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即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石窟依山 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 ~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四个窟(1至4窟),中部九个窟(5至13窟),西部四十个窟(14至 53窟)。此外,尚有许多小窟。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 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 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 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云冈石窟(英文名称: The Yungang Grottoes )于2001年8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16)。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2012-01-07  重新编辑  李萌  )



全景摄影:杨德华(2004年6月3日);  作品像素:6000*3000


位置:石窟中部

精华洞窟“塔庙窟”——第五、六窟

第五、六窟外观 进入云冈石窟山門,仰面可见一巍峨高耸的木构楼阁,翘然于石壁之上。这座五间四层重檐歇山顶木楼阁,朱红的柱栏,金色的琉璃瓦顶,在褐黄色的山崖衬托下,十分壮观。阁内即是第六窟,它和第五窟木构楼阁并联。第五窟与六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为一组双窟。现存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驻军总兵佟养量募集官資重建的,后来又以五、六窟楼阁为中心增建配殿、过殿、山門等,建为石佛古寺。

  中部窟群的第5至13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执政时期。此期石窟造像民族化色彩浓厚,雕刻手法日臻纯熟。窟內的雕刻、绘画、造像多以“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为主题。它们是云冈石窟中期艺术的代表作,除第1、2窟外,都集中在东、西谷间。木构楼阁内是第5、6窟,其左有屋顶覆盖的是第7、8窟,有几根柱子近似古希腊神庙的是第9、10窟。

第五窟后室三世佛 第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洞窟,现存大小造像2300余尊,雕饰精美,为云冈石窟保存较好的洞窟之一。大约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0至494),属皇家投资开凿,所以洞窟空间规模、佛像造像都特别大。

  整体洞窟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穹隆顶,主尊释迦牟尼像以17米之高,是云冈石窟的万佛之冠,膝上可站100余人,中指长2.3,两膝之间距离为14.3米,佛像雕刻细腻传神,极富艺术魅力,肉髻高耸,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整个身躯向前倾斜作俯视状,表情深沉含蓄,神态自然端庄。正如元代诗人王度所写“耸峰危阁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大像的两侧有立胁侍菩萨四躯,两大两小。此窟的这种布局极显主佛的尊荣与庄严。

第六窟 进入第六窟,就像走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艺术宫殿。它是云冈石窟雕刻最精美、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六窟被认为是在统一构想下、有计划地开凿的一个洞窟。其中中心柱所配置的如来立像属同一类型,而周壁的造像呈两种类型交互配置,东壁与西壁相对的造像却又属于同一类型,看得出营造之际是经过了周全计划的。另为,背光火焰纹、背光头光的化佛以及相邻造像之间的图案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反映了整个洞窟是在一定的计划基础上营造的。  

第六窟 南侧佛龛 整个第六窟雕刻内容极其丰富,除了佛像、菩萨像,还有衣带飘舞伎乐人、护法、力士、夜叉等 等,豪华别致,让人眼花缭乱。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窟顶外围雕一周飞天,内设方格 ,雕出三十三诸天仆乘。那33幅描写释迦牟尼佛传故事浮雕雕饰华丽。

  按佛教传说,释迦牟尼的前世是印度的悉达多王子。他的母亲怀胎十月,准备回娘家生产,经过花园休息的时候太子却 神奇地从母亲腋下突然出生。太子的提前出世,让途中的4位侍从忙得不亦乐乎。太子出生,他的父亲非常高兴,骑着大象接太子回宫。画面中 ,国王双手高举太子,仔细端详,前面有伎乐,后面有侍从,表现了迎接太子的喜悦场景。一幅太子射艺图生动有趣。图中太子引腿提臀,搭 弓射箭,箭出,正好射中对面用立竽支撑起来的圆鼓。后来,太子见到人世间的疾苦,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国王为此心神不宁,还煞费苦心地 为太子娶妻纳妃。但是,太子不恋荣华富贵,在诸神的帮助下,骑马离宫。太子经过多方寻求,苦行实践,最终成佛。 

第六窟内景 窟形为平顶近方形,平面呈回字状,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柱高约1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约高10米,上层约高5米,比例匀称。

  塔柱下层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塔的上层是四方佛像,皆为“褒衣博带”之盛装立像,雕刻非常精美。佛周围的华盖、完饰、门桅无一不精,辉映的整个洞窟富丽堂皇。 

第六窟中心塔柱 此窟中心柱塔的本体,也是揉合了许多塔的形式混合而成。下层的四个面分成四个明显的独立区,而上层则混为一体,使塔的结构形成一种新式样。中心塔柱上层四角各雕一座九层楼阁式塔柱,每层雕成屋形,四面开宝,内雕三坐佛。坐佛面相丰圆,双耳垂肩,长眉秀目,慈蔼可亲。佛装宽大合体,潇洒流畅。通身饰以舟形背卉光。胁侍菩萨侍立于四角塔柱内侧。四周雕火焰纹,内雕坐佛与飞天,精美华丽。每层四角雕一小万柱,第一层四角雕覆盖钵式小塔,极富装饰性。塔柱雕于须弥山上,由巨象承驮。中心塔柱顶部雕为宝盖式,四面设格,内雕鸟兽,下垂三角纹帐幕。佛像设计巧丽,雕琢精细,造型宏伟。

 第六窟“两佛对坐” 第六窟是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所凿,后成为鲜卑皇室为各代母后祈福的洞窟。第六窟后室中心塔柱下层北侧正中的“二佛对坐”像,是规模最大的一处。
  “两佛对坐”是云冈石窟中期造像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格局。云冈中期造像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两佛对坐呢?这与当时太后临朝主政有关。说透了内佛对坐就是太后正名、正位,说明了当时的朝政已是“两重天”的格局。

12345下一页
7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