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38 场景)

2011-12-26 02:45 PM| 发布者: 鱼眼龙| 查看: 40230| 评论: 0

摘要:   云冈石窟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 ...
位置:石窟中部

“五华洞”——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窟

第九至十三窟外观 这五窟(即第九至十三窟)为一组石窟,即云冈石窟中部著名的五华洞。因这五个窟因清代末年施以彩绘后异常华丽,五彩斑斓,故称其为“五华洞”。五华洞雕饰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窟分为两组,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十一、十二、十三构成一组。

第九、十窟外观 第九、十两窟的外殿各由两柱分间,形成三开间的布局,外殿的雕刻极尽细腻与豪华。窟前的石柱使它们看起来有些像希腊神庙。两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

  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分前后室。前室南壁凿成八角列柱,后室窟门上方凿明窗。九窟前室东西壁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窟顶饰团莲及飞天。后室北壁主像为释迦佛,东、西各雕胁侍菩萨,余壁雕刻三层表现因缘故事的佛龛。十窟前室北壁门楣刻莲花 、缠枝忍冬、人物、鸟兽纹组成的图案。上端的须弥山,山峰平列整齐,山腰盘绕二龙,山中的树木、动物及下层山间的化生童子生动活泼。 窟顶的飞天,轻盈潇洒,飘带飞扬。后室北壁主像是弥勒佛。

第九窟  

  

 

 第九窟前室 第9窟前室东西壁雕出三间屋形佛龛,仿汉魏以来的瓦顶木构建筑。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前室平面呈长方形,东、北、西三壁高约十米,水平的莲瓣纹带将三壁统一划为上下两层,与后室的层序相呼应,窟顶饰团蓬及飞天。后室北壁主像为释迦佛,东西各雕协侍菩萨,余壁雕刻三层表现因缘故事的佛龛。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窟的窟门为方形,在后室的正面,门楣上刻莲花与忍冬纹,作门框装饰。框饰之上就是须弥山浮雕。山腰很细,二龙盘绕,山形形如火焰,有远近层次,能给人以山脉连绵、重峦叠峰、森林茂密之感。山的峰峦处刻人像,是佛非佛,似供养人又非供养人,皆双手合什,于合什掌中夹花环缨珞构成山谷。山谷中有鸟兽树木,显示出一派深山老林的意境。而内容与佛经所描写的须弥山有显著差异。最明显的禽兽。自右识别为:八角鹿、野猪、金钱豹、猿、雕鹫、柳树、虎、狼、熊、牡糜、雌狮、纸羊、兔。上列山峦中,仍有糜鹿、雕鹫、柳树。再上则处于刻蟠龙两条,龙身交织于正中,龙首分扬两侧。龙身之上又是山峦,中央刻一牡糜,似为诸兽的主题,然后在层叠的峰谷中刻雕鹫、柳树。山腰东西两侧,分别刻阿修罗天与鸠摩罗天,内侧各雕一合掌而跪的供养天。明窗为圆拱形,窗楣中部雕坐佛,左右是供养天,下沿雕飞天,窗楣上方供养天与飞天相连,楣尾雕一对金翅鸟,其下则是供养天。精美华丽,繁而不乱,显示了非凡的雕刻技艺。

第十一至十三窟外观 这三窟为一组石窟,以具有前后窟的第十二窟为中心窟。第11窟中立 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 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

  第十一、十二、十三窟是一个组合的整体形式,以第十二窟为中心。第十二窟是凿前后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凿屋檐 ,下方雕列柱。洞开三门。后室南壁中央上凿明窗,下开窟门。两侧的十一、十三窟则于窟门上方各开明窗,与十二窟形成左右对称的立面布 局。主像下龛为释迦多宝,上龛是弥勒菩萨。

第十一窟 云冈较早出现的中心方塔式洞窟。中心塔柱分两层,下塔约占塔身的三分之二, 四方雕立佛,上层南面是交脚像,其它三面为小立像。
  窟内的布局全部不对称。西壁满布佛宝,形式各异,雕刻精美,无统一布局。 东壁有“太和七年造像志”和邑信士五十四人雕刻的九十五躯雕像。这些佛直大约也是当时的善另信女们各自为修功德而独立雕刻的,所以才形成了这种不对称,无统一布局的雕刻。南壁不同于东西壁,南壁明窗两侧像雕刻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佛塔、有伎乐天、有供养人,还有千佛龛。
  此窟的布局是东西两壁不对称。它打破了中国由来己久的开窟造像传统的主体突出,两翼对峙的局面。此窟的布局是东部小龛错落有致,西部出檐七佛立像,其大超人。据一些专家研究,此种布局的出现是 “当时国家投资开大窟,民间集资补小龛”的反映。
   第十一窟是云冈题记最多的一个窟。《太和七年造像志》,是云冈现存较完整的一块题记。这块题记至今仍保留在第11窟东壁的上部。该志为磨壁石刻,呈长方形,横长78厘米,竖高约37厘米。刻字24行,共有336字。此志以其年代最早、文字内容详细而成为研究云冈石窟的一块有价值的题记。

第十二窟 第十二窟为佛殿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 、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第十二窟是云冈石窟中著名的音乐窟,也叫佛籁洞。前室充满了音乐活力,雕满了舞蹈伎群和乐伎群。最上层的天宫伎乐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在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乐器从西向东依次有吹指、齐鼓、排萧、横笛、筝、琵琶、竖箜篌、琴、细腰鼓、义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凉、龟兹、天竺等国的乐器。置身于音乐窟内,仿佛看见北魏时期各族人民歌舞演奏的宏伟壮观的场面。

第十三窟内 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对佛掌形成支撑,为世间所少见,是云冈石窟中富有代表性的石雕之一。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 、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3窟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是这个窟中的精品。

  

7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